康老师艾滋病康复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康老师艾滋病康复网 > 家猫并不是社会性群居动物 整个猫科动物中社会程度最高的是狮子

家猫并不是社会性群居动物 整个猫科动物中社会程度最高的是狮子

时间:2023-04-01 23:06:50

相关推荐

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时,人们养猫几乎都是散养的,有时候猫咪一天两天都不在家,但只要你出去绕着村子转几圈,就一定能看到好几只猫(包括你家的猫)聚在一起晒太阳,有时候是在田地边,有时候是在某家的房顶上。现在大家住在城市里也经常能看到小区里的流浪猫扎堆在一起呆着,有陌生人靠近就一哄而散,危险过去就又聚集起来。

还有些铲屎官在家里就养了不止一只猫咪,虽然猫主子们有时会小打小闹,但总体也算相处融洽。这就引申出一个很多人都想到过的问题:猫咪到底是不是群居动物?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猫咪并不是社会性群居动物,整个猫科动物中,社会程度最高的是狮子,也就是说猫科动物里只有狮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群居动物。

虽然流浪猫会经常聚在一起活动,但这只是由个体组成的抱团取暖松散团体,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群居”。简单点来说,群居动物指的是某种动物以小家庭或血亲家族为单位,组成具有社会等级的中型或大型团体,团体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各司其职,有明显的地位等级。没错,这是简单来说的,复杂说的话,动物的社会性以“是否由父母占主导、是否所有成员都居住在一起、是否合作照顾所有幼崽、是否具有繁殖先后权、是否具有血脉传承现象、团体是否包含多个成年同性”这些项目组成六种不同的社会程度,这个有点深奥,暂时不多说,以后专门写一篇。

猫科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独居动物。这是有理由的,因为它们的生活环境一般都是丛林、高山、湿地、沙漠等地区,而且它们的身体构造很适合单打独斗和隐匿偷袭——包括可以自由伸缩但尖细单薄的利爪、可以高度融入在环境中的各种拟态色、足够厚实的消音爪垫等,这些都使得猫科动物擅长独自捕猎而不是靠群体行动。当然也不是所有猫科动物都这样,有两个例外。

第一个例外是猎豹。猎豹不具有猫科动物独特的爪鞘机制,趾甲不能伸缩。因为猎豹靠的是速度,长久以来的演化也几乎全部都是为了特化奔跑速度而进行的,它们的趾甲比其他所有的猫科动物都更加坚固和粗壮,从而方便猎豹在奔跑时更加有力地踩踏地面。第二个例外是狮子,它们是群居动物,这也是环境导致的。狮子体型壮硕,无法像猎豹那样极速奔跑,而且生活在视野广阔的草原上,也不能借助掩体偷偷靠近猎物到致命偷袭距离,所以只能依靠群体来进行围捕,综上所述,狮子群居很有必要。

那猎豹为什么不群居呢?一是因为猎豹依靠速度的捕猎方法适合单独追击;二是猎豹的耐力很差,极速奔跑时间过长会因体温过高和心率过快而暴毙,所以长时间围追堵截也不现实。但猎豹受限于个体能力,在非洲的地位并不是很高,动辄受到斑鬣狗、狮子和花豹的骚扰,所以在非繁殖期,不认识的雄性猎豹会选择暂时聚在一起行动,能够起到互相示警和防御危险的作用,这一点类似于流浪猫扎堆生活和多宠物猫家庭,同样不算群居,在刚才提到的六种社会程度中属于第二种:Solitary but social(独居但有社会行为)。

狮子就不一样了,它们是真正的群居动物,每个团体的平均成员是15只,最多能达到30多只,由一只或多只(通常不会超过四只)雄狮、多只雌狮和幼崽组成。幼年的雄狮在两到三岁时会被驱逐出狮群,而雌性可以留在族群中继续生活,当然年轻雌狮也可以不留下。被驱逐出去的年轻雄狮过着漂流的独居生活,也有可能会与共同被驱逐出来的雄狮伙伴组队生活,在非洲大草原上进行历练,还要躲着其他狮群以免被围攻。

年轻雄狮在草原上漂流到4岁~5岁的时候,会选择组成自己的族群,通常有两种做法:第一个办法是吸收独自生活的年轻雌狮组成小家庭,并在游荡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团体。第二个办法是选择现有的狮群,对其首领发起攻击,如果成功了则继承整个狮群。但这个办法风险太高,它们会优先选择老迈的狮王(10岁以上)为目标下手,成功以后新的狮王会首先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幼狮,雌狮会对幼崽进行保护,但通常都不会有效果,除非是组群里三五只以上的雌狮共同抵抗新狮王才有可能护下幼崽。就算这样,仍然会有超过80%的幼狮活不到两岁。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